近年,营养品、保健品行业一直争议不断,虽然现在的消费者对基础营养补充的认知在提升,但依然对产品有效性保持怀疑态度。尤其是“敏感又脆弱又活跃”维生素类,它们覆盖是最广的,食品、护肤品中都有它们的身影。
娇气但不得不用,维生素让营养品、保健品行业多年来面临着一个难题:配方不同、剂型不同,甚至检测方法也不同,在种种环境下,它们如何保持稳定?检测标准依据又该如何界定?
众所周知,维生素种类繁多,它们是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微量有机物质,但它们的化学结构却异常脆弱。
根据物理性质分类,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A、D、E、K)、水溶性( C、B1、B2、B6、B12、泛酸、PP、生物素、叶酸)两类。水溶性维生素(如B1和C)通常比脂溶性维生素更不稳定。因为它们更容易溶解于加工过程中的水相环境,还会和其他成分发生相互作用,而且水溶性维生素,普遍对热、光、氧气和碱性环境敏感,尤其在高温(约70℃)下易分解;脂溶性维生素的热稳定性相对好点(可耐120℃左右),但对光、氧气和金属离子又敏感,尤其在油脂酸败时很容易被破坏。
不稳定的典型代表——维生素B1
在所有维生素中,维生素B1(硫胺素)可以算是不稳定的典型代表,它是由嘧啶环和噻唑环通过亚甲基桥连接组成,其分子结构对多种环境因素敏感。
站在化学不稳定性角度来说,就是对水解敏感——维生素B1在碱性或中性环境中易水解为嘧啶和噻唑衍生物;氧化分解——氧、金属离子(如铜、铁)和紫外线可加速其降解,生成无活性的硫胺素二硫化物;对热敏感:加工温度>80℃时,损失率可达20%-50%。
在加工环节,高温灭菌可能导致维生素B1损失率达20%-40%;压片工艺的普通压片过程中摩擦产热会加速降解,而低温压片技术可保留93%活性;在配方中与碳酸盐、亚硫酸盐、高pH成分(如某些矿物质)共存时,分解速率倍增;储存环境中水分含量>7%时,21天后保留率降至48%;25℃储存时每月平均损失14%,30℃以上破坏加剧。
即便在看似温和的室温储存条件下,维生素也会缓慢降解。研究表明,复合维生素片剂在一年内可能损失10-30%的活性成分,尤其是当包装密封性不佳时。湿度则会加速这一过程,使维生素分子水解失效。
除此之外,市面上含有维生素B1的产品,光剂型就有常见的口服片剂/胶囊、液体剂型、粉剂、凝胶/软糖类等,产品的配方也有所不同,有复合配方、B1+能量代谢成分、B1+消化系统成分、B1+神经系统支持成分等。
甚至,它的应用范围几乎可以覆盖整个食品行业,比如奶粉中也会有维生素B1,并且奶粉中天然含微量矿物质(金属离子),无法规避,品牌只能在耐高温原料选择、抗氧化配方、温和工艺、严格包装等方面下功夫,但面对奶粉的维生素B1检测时,复杂的基质(如蛋白质、脂肪、矿物质)依旧会成为一种干扰,也是一种特殊挑战。
这些因素的叠加效应使得维生素B1的稳定性问题变得异常复杂。
从生产到检测,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极不稳定的特性+环境敏感+多样化的剂型、配方、基质,在“不合格”与“合格”之间反复横跳,几乎让含有维生素的产品成了检测届的复检常客。
尤其是维生素B1,国内外检测“战绩可查”。曾经某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标签标示维生素B1为1.2mg/100g,而在市监初检时,B1的检测结果为不合格(0.9mg/100g,低于国标要求的80%标示值,即<0.96mg/100g),复检时又合格了,原因是受奶粉基质干扰,初检与复检的检测方法不一样导致的结果不一样。
在美国保健品产品中,某复合维生素片中的B1因使用FDA抽检,直接检测游离B1,未进行碱水解(产品含硝酸硫胺素,需水解后检测)导致初检不合格,复检改用USP标准方法,并委托第三方检测,结果为达标合格。
除了此之外,就算在生产中,原料、配方均合格合规,出厂检测也合格,但储运环境或检测环境变化,pH也会从酸性逐渐变为碱性。
为了解决各环节都会出现的不稳定、失活等问题,食品、营养品乃至保健品行业,选择围绕产品本身着手,采用了各种办法:比如在含有B1的配方中,使用抗氧化剂复合体系,添加维生素C、E、牛磺酸等,还可以添加柠檬酸盐、磷酸等,提供稳定的酸性环境,减少B1降解。
在技术上,使用微胶囊化、抗氧化剂、惰性气体包装等,但这些方法成本高,且无法完全避免活性损失。比如微胶囊化是当前的主流解决方案,通过将维生素包裹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或脂质材料中隔离环境因素。然而,这项技术的包埋率(通常70-90%)和负载量(一般10-30%)难以兼顾,且加工过程中的高温、有机溶剂可能破坏维生素活性。更复杂的是,不同维生素需要不同的壁材和工艺参数,缺乏通用解决方案。
不同的产品,配方无法通用,技术也无法通用,背后检测的“不合格”更直接影响消费者信任。
时至今日,能否找到通用解决方案?找到产品与检测之间的平衡点?其中的挑战和难点,一时间让行业陷入了僵局。
行业在创新,检测标准体系也要“升级”?
其实,类似的问题也并非个例,曾经的特色乳产业也遇到过。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张九凯研究员曾分享过一个案例:“特色乳是一个比较小众且价格较高产业,属于乳业的行业创新,比如羊奶、骆驼奶等,但以前很多特色乳企业检测时总会检出有牛奶的成分,其实因为成分里有凝乳酶、乳糖等,这些的确是来源于‘牛’。这让一些不良商家看到了‘机会’,为了钻了空子,他们把特色乳兑牛奶,卖给消费者,欺骗消费者。没有了消费者信任,对整个产业打击很大。”
“后来,国家检验单位,根据特色乳的成分特性,对乳蛋白进行了研究分析升级迭代“检测技术及标准”,才更好保障了特色乳品产业的生存发展,同时也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再看目前维生素的检测方法,尤其是能检测最不稳定的两大活跃分子维生素B1、维生素C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它的应用较为广泛和普遍,可以检测水溶性维生素(B族、C)和部分脂溶性维生素(A、D、E)。
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检测,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化学侦探破案"的过程。
用做菜来比喻,维生素B1就像一群长相相似的"嫌疑人",混在食物这个"群体"中。检测人员需要先把B1从食物里"抓出来"(提取)——给它贴上"荧光标签"(衍生化)——最后用"分子筛子"(色谱柱)把B1筛出来,用"紫外线手电筒"(荧光检测器)照出它的真面目。
但不同产品的剂型、配方、创新技术也导致检测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提取前口服片剂要研磨成粉,粉剂、液体剂型则要剥离基质中的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等等,这些对维生素B1的中性/酸性环境都有有一定的影响和干扰,比如产品有矿物质成分,矿物质中有金属离子,在片剂研磨或者储运环境中,容易和其他成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碱性物质,造成酸碱不平衡的情况,导致产品检测不达标;比如食品中的色素、硫化物易干扰荧光信号,导致在复合维生素产品中,其他B族维生素可能会共洗脱,就像拥挤地铁里挨太近的人,容易和B₁"挤在一起"分不开。
检测的局限性加之产品的复杂性,已显现出了标准滞后的问题,对维生素产品的检测标准不统一,让部分企业甚至以“添加量”代替“实际有效量”,误导消费者。
理想创始人李想曾说过:“问题的根源永远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表面现象。”
维生素不稳定性的事实一直存在,但无论是改变环境、配方还是技术,只能抑制、影响,无法改变事实。
对整个行业而言,“第一性原理”或许来源于食品(成分)本身。张九凯研究员曾提到:“行业的创新已对食品真实性检测、溯源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技术的应用,配套的检测、监测等质量标准体系需要进行调整,我们需要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护航新技术的应用。”
“比如如何克服B1、B2结构和理化特性(稳定性)给应用带来的限制,一直是行业发展有待突破的技术瓶颈。产品应用中如何通过新技术确保B1、B2在配方中、保质期内的含量稳定,以及新技术应用后,配套的检测、监测等质量标准体系如何与时俱进调整,适应技术创新并推进新技术的应用,是非常迫切且需要的。”
“在食品真实性技术未来趋势中,需要从高通量、精准定量做一些延伸,开展现场、无损、快速检测方法。同时,新兴技术的应用,比如AI、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方法都在促进食品真实性的检测,突出适用性、融合性、体系性和具有时效性。食品真实性和溯源的研究永远在路上,永远有新的产品产出,有新的问题出现。”
无论是维生素,还是其他活性成分,他们的稳定性挑战实质上是食品科技与自然规律的博弈。随着检验技术的革新与行业创新的突破,我们正在从"被动应对失活"转向"主动保持活性"的新阶段。未来,通过前沿技术的应用,真正突破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让每一份营养都物尽其用。这场关乎维生素活性的技术革命,不仅将重塑产业格局,更将推动整个人类营养健康水平的提升。
扫描二维码下载手机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手机客户端
-->分享到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未登录
0/200发布发布全部评论0条
点击加载更多欢迎下载“北京日报”客户端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热门报道换一批推荐阅读换一批精彩视频换一批猜你喜欢滚动北京国内国际北晚社会文娱体坛旅游文史阅读深度产经调查互联网美食北晚健康消费北晚行业北晚网摘网站地图新闻评论深度理论视频图库悦读互联网财经文化体坛科教消费矩阵网摘东城区政府网站西城区政府网站朝阳区政府网站海淀区政府网站丰台区政府网站石景山区政府网站门头沟区政府网站房山区政府网站通州区政府网站顺义区政府网站大兴区政府网站昌平区政府网站平谷区政府网站怀柔区政府网站密云区政府网站延庆区政府网站市人大市政协市监察委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政府办公厅 市发展改革委 市教委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局市民族宗教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生态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委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审计局市政府外办市国资委市广播电视局市文物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人防办市信访办市知识产权局市医保局 京报媒体矩阵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商报音乐周报新闻与写作北京日报客户端长安街知事艺 绽北晚在线北京深读空间关于我们 京报集团京报移动传媒北晚在线版权声明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千龙网今日头条百度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爱奇艺优酷
Copyright ©1996-2025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Reserved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9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4054880号-1
主管: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京报移动传媒有限公司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失活、不稳定、复杂剂型,营养品行业的“维生素”之殇网络2025-08-01 16:27
专注报道您想看的新闻
长按二维码查看文章详情
点击下载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未登录
0/200登录发布全部评论0条
点击加载更多账号登录短信登录请输入手机号
广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