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西方文学地理空间研究译丛》新书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召开。发布会由浙江工业大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中心、人文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多位专家参与研讨。
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正逐渐展现出独特魅力和深远的学术价值。在此背景下,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业大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中心、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组织策划了《西方文学地理空间研究译丛》大型翻译工程,并于近日推出第一批六部著作:安德烈·费雷著、陈建伟和徐雨雯译《文学地理学》,费雷著、孙娟译《普鲁斯特地理学》,希拉·霍恩斯著、颜红菲译《文学地理学》,以及罗伯特·塔利主编、刘英和张建萍译《劳特利奇文学与空间研究手册》,塔利著、方英译《处所意识:地方、叙事与空间想象》,塔利著、李莉译《全球化时代的乌托邦:空间、表征与世界体系》。《译丛》由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梅新林、张晓玥、方英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众议学部委员、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美国文学空间研究领军学者罗伯特·塔利教授和菲律宾著名学者玛丽亚·雷耶斯教授任顾问,陆建德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陆扬教授、阎嘉教授任副主任,目前有21位学者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季为民致辞指出,《西方文学地理空间研究译丛》作为全国首次有计划、大规模、高质量系统翻译西方文学地理空间研究经典著作的成果,丛书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系统性译介的空白。丛书精选西方典范著作,涵盖多元区域、语种和国别,既呈现了该领域的理论高峰,又前瞻性地捕捉了未来研究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译丛》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建德在致辞中谈了四点思考。第一,这项翻译工程是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这一宏大思潮的积极回应。第二,这套译丛将能开拓文学研究的新疆域,为我们带来极具启发性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视角,从而激发全新的观点与发现。第三,该译丛将成为推动中国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石与强劲引擎。第四,《译丛》的持续出版将能助力中国文学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
浙江工业大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中心主任、《译丛》主编梅新林首先回顾了《译丛》的缘起,谈到2015年就开始酝酿这项系统翻译工程。《译丛》的意义:其一,促进文明互鉴,《译丛》将有助于促进和深化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维度的中西交融;其二,促进学科建设,《译丛》将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体系并富有世界视野的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建构;其三,促进学术创新,《译丛》将为学界同仁提供深度了解和借鉴西方文学地理空间研究的重要窗口,有益于从移植创新走向集成创新最后臻于原始创新。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雪)
广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