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充满变数,往往千军之将未必能够封侯,而有时败军残将却能获得大王的青睐。中国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战乱史,战场上血染的骑兵乘风破浪,指挥如神的白袍将军在历史的洪流中铸就了不朽的传奇。那些手握长枪,容貌俊朗的将领,他们的英勇与风采成为了时代的象征。赵子龙,蜀国的顺平侯,便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英豪之一。而他身边的君主刘备,临终时却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遗言:“子龙不可重用!”为何?
白马义从
“子龙,子龙,世无双!”当这首经典的歌曲再次响起时,那个身穿白袍的将军形象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说到白袍将军,虽然南朝大将陈庆之也有不小的战功,但赵子龙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他的白袍形象,几乎成为了英俊潇洒的代名词,历史剧中总会赋予他一身白袍,以突显他的勇猛与俊朗。
展开剩余79%然而,赵子龙起初并非刘备的麾下。他出生于常山,因“常山赵子龙”这一名号流传千古。与赵云同为“燕南三士”的关羽与张飞,都来自燕南,而赵云则来自常山,三人的组合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分外显赫。赵云原本是袁绍旗下常山部的将领,而当公孙瓒因种种原因与袁绍决裂时,常山部便推举赵云投靠公孙瓒。
公孙瓒这个人物可不算什么英明的领导者,他不仅威胁朝廷,杀害刘虞,还不关心百姓疾苦。唯一的优点,就是他对“胡人”深恶痛绝,奉行“死胡人才是好胡人”的原则,几乎每次胡人侵略,他都带头反击。赵子龙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作为一名年轻的将军,展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也正是这段时间,赵云开始广为人知,成为真正的“白马义从”,名声大噪。
归蜀
刘备在高唐担任县令时,曾依附于公孙瓒。在公孙瓒与袁绍的大规模战争中,刘备被公孙瓒任命为别部司马,而赵云则协助刘备抵抗袁绍的入侵。正是在这段时期,刘备与赵云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两人都志向远大,仁爱宽厚,成为了一时的豪杰。
后来,赵云的亲兄弟去世,赵云回家祭拜。再度相遇时,已经是建安五年的事情了。那时,赵云投靠了刘备,并开始帮助刘备训练新兵。当曹操进攻刘表,刘表死后,刘琮投降曹操,刘备被迫逃亡。为了保护百姓,刘备在逃亡途中带着百姓一同撤退,虽在过程中与家人走散,但赵云则挺身而出,独自一人把刘备的儿子和夫人带回。
有传言称赵云投降了曹操,刘备甚至亲自拿起短戟责问,但他始终深信赵云不会背叛,足见刘备对赵云的信任。这一事件之后,赵云在刘备阵中声名更盛。赵云为刘备单骑救主,冲杀魏军七进七出,甚至缴获了曹操的宝剑。曹操看着这个义士,心中不免生出嫉妒之情,刘备手下的这些忠臣良将,令他既嫉妒又愤怒。
随着刘备对赵云的信任日渐加深,诸葛亮也对赵云非常倚重。尤其在刘备因沉迷享乐,陷入困境时,赵云便执行诸葛亮的妙计,迅速帮助刘备脱离困境。而在荆州,刘备远征时,孙尚香及东吴的部队做了些不法之事,刘备得知后便任命赵云为执法官员,这足见赵云不仅仅是武将,也具备相当的文官能力。
在孙夫人带刘禅回东吴时,赵云曾一度拦截,成功将刘禅带回,这一举动避免了东吴对蜀国的敲诈。赵云的治理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执行纪律上,更体现在他对百姓的关怀。在刘备进入成都后,按照之前的约定,刘备没有干预成都的财物,而赵云便提出,不要动用成都的财产,以免百姓误解刘备的初衷,最终刘备采纳了这一建议。
然而,尽管赵云屡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刘备在临终时,依然在托孤时对赵云说:“赵云不可重用。”这一遗言的背后,藏着何种深意呢?或许我们可以从赵云被赋予的职务上找到答案。赵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担任刘备的护军将军,这一职务更像是高级保镖,而其他时间则承担文官职责,这让人产生疑问:赵云到底是武官,还是文官?
小结
赵云,作为一代名将,的确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还是在朝廷中担任要职,赵云的忠诚与智慧无人能及。尽管如此,刘备在临终时所说的“赵云不可重用”,实际上并非完全否定赵云的能力,而是出于更深远的考虑,或许是为了给刘禅铺路,或许是出于对赵云的关爱。总之,赵云并非没有能力担任更大职务,刘备的谨慎与深思,反映出他对蜀汉未来的深切担忧。
发布于:天津市广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